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打听个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新农人必须知道的灰犀牛,很多老农村人不一定知道

    罗国庆     2017-12-14 21:18:18     浏览:4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1
    发帖人:罗国庆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许多人还记得“又见炊烟升起”的歌,其实我们已基本看不到炊烟。许多人背诵过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”的诗句,但几乎绝少有人能看到溪流井栏边,用棒槌捶打衣服的场景。


    这是在中国无法阻挡的一头灰犀牛,即传统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没落。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农业在GDP构成中,比重迅速降低;也意味着人口向城市和城镇的加速集中。在此背景下,传统村落的大幅缩减是不可避免的。



    据统计,在过去的15年间,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,中国行政村以每年1.6%的速度不断减少,据说中国每年减少约7000多个村委会,每天减少约20多个自然村。200人以下的村子在迅速撤村并居之中,甚至镇政府也在撤并减少。


    时至今日,当我们说需要着力解决“三个一亿人”的问题时,潜台词是农村无法阻挡地被城市和工业文明所改写。


    许多人还有乡愁,还记得儿时的田野草原、阡陌邻里,但你试图回去时,却发现徒有乡愁,乡村已难觅旧貌甚至踪影。许多人的乡愁褪色为在地图上不复存在,只在梦中存在的地名。小时候的乡愁,是你在水的这头,你的玩伴在水的另一头;现在的乡愁,是你在城市文明的这头,故土在农耕文明的另一头。随着传统村落的衰退,其实我们还失去了很多,由于村落往往是依据血缘姻亲而繁衍,因此它传载着你的先人从何而来的痕迹;由于村落往往带有自治色彩,因此它承载着约定俗成的邻里关系。


    随着部分村落的消亡,家祠祭祖、邻里宗亲、乡绅家规也随之逐渐失落。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,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,往往对出入同一社区的对门一无所知,没有近邻,也不再有远亲。村落消退意味着中国五千年来古老生存模式几乎不复存在。



    在中国悄然发生的事情,在欧洲也曾发生。一段历史即将终结。李培林先生曾感叹:“它们悄悄地逝去,没有挽歌、没有诔文、没有祭礼,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,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、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。”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